汛期觀察︱災害信息員談“小崗位”如何支撐“大安全”

四川省自然災害頻發,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災、全年防地震,時常面臨大災考驗。因此,災害信息員隊伍的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到災害救助等工作的開展。
據了解,近年來,四川大力推進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已經建設完成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共有約6萬人。作為基層防災的第一線,災害信息員們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工作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更好地完善制度,發揮災害信息員的作用?
工作在一線的災害信息員。四川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作為六萬分之一的蒲吉勝,是甘孜州丹巴縣格宗鎮竹子溝村包家河壩泥石流(張家溝溝)的監測員。他家所在的村子地處山溝,每年雨季,全村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威脅。
“在鎮政府招募災害信息員時,我考慮到我自己在這兒長大,熟悉每一塊石頭、每一條河溝,且地災風險隱患點離我家較近,如果能夠為鄉親們做點事,挺好的。經綜合考核后,我成為了一名風險點監測員。”在蒲吉勝看來,災害信息員是災害防治的“前沿哨兵”,扎根在防災減災的最前線,以“小崗位”支撐著“大安全”,是守護生命安全的“隱形衛士”。
“我認為,災害信息員工作的核心就是在災害的‘不確定性’中構筑‘確定性’。我的日常工作多為重復統計、巡查記錄,但每一組數據背后都關系著群眾安危。這些‘流水賬’也是群眾的‘定心丸’。”宜賓市筠連縣沐愛鎮鎮長路辰也是一名災害信息員,他在基層參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應急處置工作時,積累了災害信息統計報送經驗。在他眼裡,從事災害信息員的工作既是職責所需,也是專長所在。
從2013年起,樂山市夾江縣應急管理局救援救災股股長秦濤就開始從事災害信息員工作,其間通過有關部門組織的培訓與考核,取得災害信息員職業資格証書。
“多年的工作實踐,讓我摸透了所在縣域災害風險特征和信息上報流程。我認為,災害信息員的工作是基層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不僅要通過提前預警為應急響應爭取黃金時間,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還要用‘一手數據’支撐政府部門救援決策,避免決策滯后或偏差。”秦濤說,還要提升基層對災害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完善“縱向到底”的防災體系。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災害信息員作為災害預警信息傳遞的“最后一公裡”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前哨”,在防范應對自然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作在一線的災害信息員。四川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有些人認為災害信息員的工作就是簡單的‘報個數’‘走個過場’,但災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報送都有嚴格的標准和流程。還有一部分人覺得隻有災害發生時,災害信息員的工作才有意義,卻忽視了他們日常排查和預警在防災減災中的關鍵作用。”雅安市石棉縣新棉街道安靖社區八組監測員馬勇說,公眾需要更正視災害信息員的工作。
“現在科技不斷發展,智能化可以減輕許多工作負擔,有人認為年輕人用無人機開展巡查更高效,不需要人工巡查。事實上,山區地形復雜,無人機只能拍攝到大場景,對於近距離是否有裂縫、堵塞的情況卻難以排查,所以在涉及安全的排查上,人工巡查的准確性、細致性是無人機難以替代的。”達州市宣漢縣土黃鎮鎮長羅兆兵作為一名災害信息員,也需面對隊伍老齡化與技能斷層的問題。
對於未來如何進一步做好災害隱患排查、信息報送等工作,雅安市石棉縣新棉街道安靖社區八組監測員馬勇說,仍需加大對災害信息員的培訓力度,引入更多先進的監測技術和設備使用培訓,提升基層隊伍的專業水平,“建立健全災害信息員激勵機制,對工作表現突出的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工作熱情。”
羅兆兵希望,通過推廣科技賦能災害防控,破解基層人力不足、排查盲區等難題。比如,在隱患高發區域布設低成本物聯網設備(如智能水位傳感器、裂縫監測儀),實時回傳數據至鎮級應急管理平台,AI自動分析異常波動並觸發預警,解決人工巡查滯后的問題﹔汛期運用無人機搭載紅外熱像儀,對山體滑坡隱患點進行夜間巡檢,精准識別地表溫度異常變化,提前預判風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